- 读懂刘邦的“流氓哲学”,你就读懂了人性
刘邦得天下后,问了一个问题:为何我得天下,项羽失天下?群臣未作声,于是他自己回复:如论运筹帷幄,决胜于千里之外,我不如子房。运送粮草、管理赋税,我不如萧何。带兵打仗,管理军队,我不如韩信,但我能知人善任,人尽其才,他们都愿意跟着我,所以我得了天下。
总得来说,刘邦赢在理解了人性,拿捏了人心,最终方能成功,特别是以下5点:
刘邦年轻的时候放荡不羁,好吃懒做,过着小混混一样的生活。为此他的父亲看不惯他的行为,常常骂他,而且拿他和他哥哥做比较,说他的哥哥比他愿意吃苦耐劳,会经营会过生活。
刘邦知道自己不是种地的料,也不想听从父亲的劝解吃那苦头,他明白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,他想着终有一日飞黄腾达,所以,无论父亲如何说他骂他,他都拒绝PUA,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。所以这需要内心有足够的强大方能做到这一点,换普通人估计就妥协了。
英布曾触犯项羽,因此投奔了刘邦。他以为刘邦会好好款待他,但没想到一看见刘邦,叉开两腿在洗脚,对人很不尊敬。英布见状无地自容,心生几丝后悔之意。但刘邦除了“大棒”还加了“萝卜”,不然英布可能心生间隙。随后,刘邦让人带他进房间休息。英布发现里面的摆设、食物、女从的规格都与刘邦一样,内心又增添感激。
对韩信,刘邦也用这招萝卜加大棒,该放手的时候,所有将军都让韩信任用,他知道韩信曾受胯下之辱,肯定会涕泗交横,想松脱缰绳的时候,刘邦又立即跑到的韩信大营,没有打个招呼就直接取回大将军的兵符,一切都做得天衣无缝。
先用大棒,灭其威风;再用萝卜,使他感恩。刘邦就这样拿捏住了英布和韩信。
在实际职场中也一样,为什么领导一般和下属会保持一定的距离,平时很少打成一片,因为关系太好不利于管理,关系太差有可能分崩离析,而且调不动工作的积极性。
《三国志》的作者陈寿在《汉高祖论》中谈到刘邦之所以能驾驭天下英雄,最后问鼎天下,是因为他“或以威服,或以徳致,或以义成,或以权断”。用现在人的话,就是说刘邦既有金刚之目,也有菩萨之眉。
汉高帝十年,陈豨兴兵叛汉,自立代王。刘邦随后御驾亲征,但因为召集的诸侯军行动缓慢,未及时赶到,最后只能在赵国直接选拔将领。
于是,刘邦问赵国丞相周昌,赵国能找到带兵打仗的将军吗?
周昌推荐了四个人。刘邦与他们见面后,却破口大骂:就凭你们也能领兵打战?四个人惭愧地趴在地上不敢说话。可他们出去后,刘邦大手一挥,分封四个人各一千户的食邑,同时也任命为将。四人一上战场,奋勇杀敌。
永远不要相信人,要相信人性。
只贬不褒,会让人离心离德;只赏不惩,诱使人得寸进尺。
与人相处,敬意有度,施压有尺,才能拿捏住人性。
说白了,展示几分力量,是慑服人心;给予几分善意,是为了收拢人心。
楚汉之争时,刘邦的老爹和媳妇被项羽被当作人质,项羽声称:如果不投降,把人给烹了!
若是尽孝之人估计会投降救父,普通人也会坚持和项羽谈条件。但刘邦他认清了事情的本质,同时他看透了项羽的软肋,如果自己选择投降,不但救不了家人,还有可能搭上自己和追随将士的性命!
另外,刘邦以前追随过项羽,还曾和项羽结拜过,他知道项羽重义气。所以他大胆地说出了那句厚黑名句:你我二人曾经结拜过,我父就是你父,如果你要烹了我爹,那就分我一杯羹!后来果然在刘邦预料之中,项羽没有杀了他爹。后来还通过战局变化释放了他老爹和媳妇。
在这件事情上,我们可以发现刘邦脑子很灵活,不但没有被道德绑架,反而进行了反击--道德绑架了项羽,因为他们结拜过,刘邦的爹就是项羽的爹,煮了刘邦的爹就是煮了项羽自己的爹,这样是不够孝和义,刚好中了项羽的软肋,这一招太厉害了。
换个角度看,刘邦擅长利用“道德”这一手段来影响他人,这背后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。他巧妙地识别了别人的软肋,从而能够运用这种策略。
刘邦曾奉楚怀王命令率大军跨过函谷关,直逼咸阳。此时咸阳无险可据,无兵可用的秦王子婴只能被迫投降。他披着白色孝服,带着传国玉玺在关道上迎接刘邦入城。
此时手下众将劝刘邦诛杀子婴。素来听劝的刘邦这次却选择留下子婴,因为子婴诛杀赵高、平息暴政,关中秦民对他有好感。若一杀了之,他又如何当关中王。况且子婴对他没有威胁。
但是,当项羽率部进驻咸阳后,他却杀掉了子婴及其宗族,烧掉咸阳宫和阿房宫,导致民心尽失,秦人心中必然不太认可项羽。刘邦顺人心而为,仁厚爱人,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。 可以说打造了很好的人设。
项羽也许也明白这些道理,起码范增也劝过他,但是他始终孤注一掷,他轻视刘邦,认为没实力这样做。有实力凭实力办事不用过分包装。所以项羽一直在犯错,从暗杀义帝怀王,到坑杀20万投降的秦军,再到诛秦王子婴,最后诸侯怕他、百姓厌憎他。楚汉相争,懂人性的刘邦最后得了天下。
红色壹号,不只是酒,
它是英雄的见证,
是时代的印记,
是每一个梦想家心中不灭的火焰。
END